论坛回顾 | 曾木养:小微型社区基金会实务与思考

文章来源: 公益慈善学园      时间:2019年11月07日  点击次数:   [ 字体:  ]  

基金会成立的诱因:政策支持与环境的改变

曾木养 深圳光明区凤凰社区基金会的理事长

说到政策支持这方面,碰巧,因为2014年的时候深圳市在光明区进行基金会的试点工作。为了把这个试点的机会争取下来,我那时候也做了一些努力,接下来就说说为什么我要做这个试点。在2009年跟2010年的时候,我就尝试着去做社区公益这方面的工作,那时候我对社区基金会还是一无所知,可能跟在座的有一些没做过基金会也是一样的感受。我在说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我们社区的基本情况。

我们社区是比较特殊的,大部分户籍居民是在1978年、1979年,从越南回来的归侨,我本人就是其中的一员。为什么我对这个社区那么有感情呢?我4岁就从越南回来了,所以对这个社区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凤凰社区又经过几次拆分,目前剩下红坳、凤凰、茶林三个自然村,占地是9.35平方公里,可能在内地来说9.35平方公里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社区,人口也不多,户籍人口也就2000人左右,加上外来务工的,常住也就是1.4万左右。不知道大家有没听说过,深圳“12.20滑坡”其实就是发生在我们这个社区。在做基金会之前,我对社区每一家企业都较为了解,我们社区有超过100家小加工企业。目前我们社区因为光明规划定位的问题,也把我们社区(预计到今年内),所有的老旧建筑都推倒重建,这是我们社区的一个大背景。

刚才提到了为什么我要争取做这个试点基金会呢!虽然我在2005年我就离开社区的工作,出来自己创业,但是2009年的时候其实我一直都在考虑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我们社区有个小村,叫红坳村,陈教授也到过我们那个村子里,当时这个村里没有一个社康中心,后来通过我多方呼吁走访,毕竟那时候我还不是社区的工作人员,仅仅是一个社会人。然后就得到了那时候光明区政府的重视,帮我们成立了社康中心。

当时在这个社康中心楼的上面还有两三层留空的都没有利用起来,我就想利用这个地方让有意愿在社区做公益的居民,做学业辅导这方面的。但是说实在的,那时候的环境对于这方面还是有点饱受打击的,如果你没有注册法人的话,你做这个其实就是非法办学。

在2012年的时候,我就应社区要求回到社区,回去参与组建了社区股份公司,在组建股份公司之前,有位企业老总,现在是我们基金会的理事,他是每年都向我们社区里捐赠一笔钱用作慰问社区的残疾人、老人家,每年都是通知我去拿现金,我就签一个收条。后来我觉得不对,发给社区老百姓的钱,为什么要我一个人签名呢?后来就改为社区居委会盖章,负责盖章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对盖这个章也很有压力,他说没有经过领导同意,我这样做不好。后来我说反正我也是社区居民,也是当地老百姓,走也走不了,那个章你就帮我盖上去,到时候拿回来还是分给社区有需要的老人家还有残疾人的。

但是,又出现一个问题,连续几年,因为拿的钱多了,那位理事(那时候还不是我们的理事),他也郁闷了,他跟我说每年我这样出钱,公司出账都出不了,财务又不给报账,就很尴尬了。所以后来到2014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就尽力争取了基金会的试点,现在这个尴尬的问题可以说基本上都解决了。对这方面的说法,我要表达的是社区基金会并不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刚才前面几位老师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有了这个社区基金会,它会帮政府做很多不方便做或者不好做、不好完成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包括我身边的那些小伙伴们,对基金会还是相当认可的。

团队组建:透过孵化团队带动社区的公益人才的培养

从一开始,因为那时候是做试点,区里就要求我们要在3月21号前,要开成第一次的理事会成员会议,但是我争取到成为试点的时间是3月10号。可以说只有这10天时间,他们让我去落实这个事情,我说幸亏我在2005年、2006年的时候在社区做了一年的保险,把社区里所有企业的我都走访了一遍,这些企业是怎么个情况我都相对来说比较清楚,于是我就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把理事会的架构组建出来了。

后来新增了一个媒体人,还有一位社区律师是应政府的要求,后面才加进来的,所以前面的架构是基金会成立之前就已经水到渠成的。而在我们基金会下边分了4个部门,可能你们觉得奇怪,怎么我们社区基金会只有一个专职的工作人员。

你想想做过基金会做过慈善组织的机构都知道,一个人能做什么事情,所以我们就找了社区里面的一些小青年,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是:第一,他一定要有自己的全职工作,如果没有全职工作这个稳定性是维持不下去的;第二,也要他关心社区的事情,只要你找这些人才能去维持下。现在我们运作了第六个年头了,很庆幸到目前为止我们16个兼职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离开。唯一有一个是去年下半年因为工作上的原因调动,换了一个人,到今年3月份还增加的一个,我们现在是17个人。这17个人基本上在这几年都没有流动过。团队的稳定性,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专业性方面,只要你把这个专职人员,他的优势发挥出来了,我认为就是对这个团队最好的保障,只有这样你下达的工作才能更好去开展。

我们建立了这个团队之后,为了扩大基金会的影响力,我们就致力于社区的公益人才的培养,还有通过这些公益人才的培养之后,帮助他们去组建社会组织,或者说注册一些带有半公益性质的机构。大家看到的绿茵追风足球俱乐部,光明区携和社工上面这几个机构都是我们培育出来的。

   

公益品牌项目的打造有效提高社区基金会的影响力

我要说的就是关于品牌项目这块,其实在一个社区里面,因为地方就不大,人又不多,只要做的这个项目稍微有一点特色,居民参与度比较高的,都是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的。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为了扩大基金会的影响力,就做了金色朝阳这个项目。因为开展项目刚才诸老师也说到了,有项目化的,这是走完整个项目流程的,有应急式的,一些个案项目,我们就不走流程。而是通过一种很快捷的方式去处理,就解决了刚才诸老师说的时差的问题了。

我们这个金色朝阳和谐社区教育这个项目,在社工杂志里也有介绍,我就不讲了,我讲另外一个更鲜活的例子。我们在基金会运作期间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反映,希望我们基金会能够帮它整合,做一个足球的社团,于是就有了“绿茵追风足球俱乐部”。但是一开始的时候这个足球俱乐部只是一群家长每人AA制凑钱带着孩子出去训练,去比赛,还有一个学校的老师在义务带队。

后来我们就应他们这方面的需求,通过我本人每个周末跟踪参与这个团体,持续了三个月之后,我们理事会才决定去资助他们,然后又帮他们通过商事的方式注册了组织。他们运作了这两、三年,基本上可以收支平衡,但是去年就有意见分歧,因为他们这些家长里面有部分人认为,我要走完全商业化,而有另外一部分人认为我还是要维持做公益,所以后来又派生出另外一个足球俱乐部,那个就完全走商业化模式,这是后话了。

就目前来说,目前这部分留下来的家长运作绿茵追风足球俱乐部也都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他们走的是足球赛事的组织还有承接项目,通过足球场的管理还有收培训费,虽然收培训费不多,一节课也就50块,就通过这种方式来去维持着这个组织的正常运作。在2016年到2017年的时候也应这批家长的要求,我们对接了社区的一家有捐赠意愿的企业,我就表示说这几位家长如果找到人能够捐到十万块钱,我就让这家企业进行配捐,再捐十万。就这样我们就设立了一个冠名基金,是挂在我们基金会名下的,钱不多也是二十万多一点,今年也才花了几万块钱。其实这钱真正来说就没有像刚才那位律师说的,要怎么个花法其实都是这些家长去决定怎么花,然后我们只是帮它走一个程序而已,钱来自于他们,但是最终还是回归到这些孩子身上去的。

项目化管理跟个案化管理的对比,我们现在说说梦想角,我们运作了这几期来,其实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同。因为那么多年来除了以前政府喜欢搞的那种家庭慰问以外,平时是很少人去关心他们的。社区的老人生病了我们基金会就通过个案化的方式处理,组织义工到医院去看望他们,到他们家里去看望他们。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们社区书记私底下跟我说,你们基金会搞这种活动要冠上社区党委的指导下去关心居民,而不能只说你们基金会,我说我没有强调我们基金会,可能老百姓就这样认为。所以今天我们就改了,统一口号就是不能只说我们的基金会,要说是在社区党委的关心指导下,去开展这个活动的。

大家看到了这个画面是我们2017年的时候跟社工学院搞的社区营造。刚开始搞的时候其实范军老师也有参与了,是范军老师最先帮我们出了这个点子。但是项目做了一年以后,因为一开始的时候知名度不高,难以维持下去,后来我们基金会就直接通过资助项目的方式运作,在社工学院参与下,开始有一些机构来进行互相交流。后来交流多了之后,区领导就来通知说这里那么破破烂烂还是要修整一下,我们就通过这种方式来去引导政府改变了“对旧改的小区不应该太大投入公共资源进去”的这种尴尬局面。

2018年我们接待了全国各地来参访跟交流的人员超过了2000人,刚才前面也提到过了,其实现在对于我们一个小微型的基金会来说,走专业化这条道路,听起来很美好,但是我们在实操的过程中有时候也很迷茫。刚才诸昳老师也提到了,其实有些项目我们不一定能完全按照评估机构的标准去做,但是如果不按评估机构的标准去做,好像打分就最低。甚至我们出现过一个项目,居民参与率很高,评价也很好的,但是后来那个项目在评估中被打了不合格,而参与度低的,或者说影响力不大的,打了八十多九十分,这就尴尬了。

最后我们觉得这个事情还是要回归到实事求是的角度,先以满足老百姓需求的这种观念还有思想为主,而不是说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这是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开展了涉及到12个方面,28个项目了。

成效与反思

我们这五年来累计(包括之前的五百万)捐赠超过了1100万,对于一个只有2000户籍人口,现在涉及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的情况下,能维持在注册资金的基础上每年还可以保持100万的捐赠进账的。我也对比过我们光明区的社区基金会,也是不容易的。

因为之前我们在做试点的时候,其实领导是不看好我们这个社区的,因为我们这个社区在光明区31个社区里面来说是倒数第二欠发达的社区,能否把基金会做成功,其实很多领导是打问号的。但是经过这五年磕磕碰碰走过来,我觉得还是可以算合格。包括刚才提到的扶持培育的三个成功注册的机构,累计这五年来我们支出超过600万。

大家可以看到左边就是原来我们凤凰空间修整之前的,右边是修整之后的,你看到里面有个小姑娘打着雨伞。之前我们做社工机构的时候我最先找的是她做法人代表的,因为我发现她在文艺这方面,对小孩子,还有做事方面还是比较稳妥的,她也是我们红坳村的外来媳妇。我就找了她,我跟她说以她牵头,帮这些年轻人组织起来,组建一个社工机构,也让一些毕业回来的年轻人可以有一个见习的地方。

她开始是满口答应我的,后来她回去跟她丈夫说了之后,她丈夫私底下再来找我说,曾总有那么好的事情吗?又出钱给我老婆注册机构,又可以让她赚钱有工资收,真的有那么好的事情吗?后来她老公还是想不明白,没有让她做这个法人代表,我让另一个来深建设者做了这个法人代表。但是基本上除了那个注册的人不是本地户籍以外,其它的成员都是我们当地的老百姓。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

 

 

窦瑞刚:互联网公益的本质是以科技向善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程刚:国内基金会渐呈同质化发展趋势,差异化思路或是基金会发展策略

张媛、王志云、吕基成、易昕:工具创新与技术革新的未来应该从指间到心间

吕基成:ERP系统怎么解决企业基金会管理当中的挑战?

王志云:基金会工具理性和价值坚守的均衡

卢玮静:互联网平台改变了公益行业什么:价值与挑战

罗忠富:数据技术助力公益机构提升项目运营和公开透明

张强:技术公益的前景与瓶颈——NGO2.0的思考与实践

胡小军:社区基金会发展再思考

何国科:专项基金会管理的法律探析

诸昳:社区公众参与的四种型态—微创投、微公益、微基金、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