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 | 诸昳:社区公众参与的四种型态—微创投、微公益、微基金、微平台

文章来源: 公益慈善学园      时间:2019年11月04日  点击次数:   [ 字体:  ]  

我个人有幸在上海运作过一家社区基金会,还有我最近几年的工作里面其实有跟上海、成都、苏州,最近也有幸跟广州的一些社区基金会或者是社区基金有接触,所以其实我也会在这个里面去谈一些实务操作的问题。

诸昳 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项目顾问

案例:台州临海小区自救行动,成功抵御超强台风“利奇马”
    在开始之前我想跟大家先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是浙江台州的故事,上个月的时候,有一场很强烈的台风袭击了很多地方,山东这次非常意外的突然遭受了很严重的后果,因为他们没有准备好。台州其实是一个经常受到台风袭击的,我发现其实珠海、广州这边也是经常面临台风挑战。台州有一个地方叫临海古城,那边其实也是一个古代和现代并存的快速发展的区域,整个那个区域,它们在很多的商业小区里面只有一个小区是没有被水淹掉的。是因为他们这1300户的商业小区里面有100多个业主,他们和他们的家庭联系起来,去把他们底下车库的四个出口全都堵住了,每个出口至少要堵起2米多高的水,他们大概一共战斗了36个小时,确保他们的底下车库是没有被水淹的。

包括在整个的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到了一个阶段发现没有足够的东西来堵,所以后来不光是大家把自己家里的被子、羽绒服全都拿出来堵,还是不够。当时一个挑战是说整个已经没有任何的救援可以给他们,他们必须完全靠自救,所以当时他们面临一个选择,是要派人出去到大概1.5公里以外的一个地方大概拿200多个沙袋,拿回来以后可以用。但是问题是怎么去?因为外面已经是汪洋一片,没有任何的机会,除非你有船。这时候有一个业主他家里有一个从没用过的皮划艇,他拿了出来,可是问题是谁去?最先举手的是两位女士,她们说我们水性很好,我们可以上,当然后来没有让女士去,后来还是男士去的。

但是,这样一个很了不起的行动就在问大家说,当你所在的社区出现这么危险的情况的时候,你和你的邻居有没有可能团结起来?能够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一些对大家都有用的事儿?都帮助的一些事儿,在你的社区是有可能的吗?结论是难,我们现在的社区,如果你住的是一个商品房小区,或者是老小区,如果你和你的邻居没有整天为着这个停车位的事情斗个不停就已经不错了,如果没有物业公司跟业委会都可以太太平平把这个小区管好,也已经不错了,这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生活挑战。

没有社区基金会的时候,街道居委会、个体和社区组织是社区公益慈善重要的主体

借助这个故事我其实想说,社区是一个有很大需求的地方,其实没有社区基金会它仍然有它的社区慈善的在做,这些个慈善的公益的事情哪些人在做?有街道居委会、有个体和社区组织。我曾经看过有一篇学者文章,他说在中国的基层政府的层面,街道也好,还有居委会也好,他们有着现实的必须不得不去做慈善公益的需求,所以他们要做,而且他们要动足了脑筋要做。这也是为什么你会看到很多由街道层面来发起成立社区基金或者社区基金会的原因,哪怕那个看上去它不是街道在推动的,可能实际上背后也是他们在推动的,是有这方面客观需要的。

还有有很多居民的个体,我在做成都的培训的时候,我就发现成都下面一个很小的乡镇,那个地方有一位党员,他十几年前拿自己的100万遗产出来,成立了一个社区基金,延续了20年,专门用来帮助社区里面的贫困人群,他以前就是做居委会工作的。他因为一个人走了,就把钱捐出来,给到居委会去打理,他们并没有一个基金会,也没有一个社区基金,可是它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然后还有一些很草根的基层、社区组织,他们很多时候可能就是广场舞阿姨,也可能是业委会。前面那个小区的淹水其实就是业委会在一开始的操持、牵头的,因为当地虽然也有居委会,可是居委会的重心都放在老旧小区的抢险上面,因为确实是更加有一些需要,所以,其实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很多层次的地方。

社区基金(会) 是推动社区公益慈善发展力量之一

我们是不是都同意说这个社区基金或者社区基金会,我们之所以要成立它,不是为了有社区基金会,而是为了我们想要推动社区公益慈善的发展?但是可能它有一些新的角度,有了这个(社区基金或社区基金会),会比前面传统社区公益慈善模式可能再推动一个层次更丰富的一些渠道或者是形成一个地区的好的生态体系,这是我们的目标,这是为什么大家要一起来做这个社区基金或者社区基金会的原因,大家同意吗?同意。

另外,我发现在社区里面,其实真的要看到“小”的背后的价值。我上个星期因为项目的原因去广州这边来调研了一些在社区工作的包括托管社工站的社区组织,发现原来我们设计的一些针对一个慈善组织的筹款工具、表格、数据,包括以前我做评估的时候你也会发现,以往对外一家基金会评估他的这些所有的标准,当你把它用来衡量一家社区组织的时候是不公平的。社区里面有很多的事儿不是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因为社区里面有很多时候不是只谈钱的事儿,有很多事儿你有了钱你也做不到。

社区组织有很多的挑战是说你能不能把各种资源去进行转化,比如说场地资源、人的资源、自然资源等等,有很多的东西你是没有办法把它变现成钱体现在财报上的。所以,其实你会发现以往的那些对于组织评估发展的工具,当你去用套用在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基金或者社区基金会身上,它很不公平。可是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工具,现在有,所以这个其实回头也是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如果大家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可以抛出来。

问题是我们怎么样看到一些哪怕是一个社区里面每个居民给你一块钱、五块钱,可是背后就说明这件事儿其实很值得大家去做的一件事儿,而且作为一个社区基金会的管理人,你要为这些小钱可能在一年的工作里面花很多时间精力投入进去,这是一个很多的作为实操的工作人员,你在心里面会纠结的,虽然它是小钱,可是你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因为它背后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会特别侧重从小钱的角度,老百姓公众的这些小钱的角度来谈,我们传统的社区里面去推动大家一起来参与的这个方式,开会、上课、搞活动,它很多时候相对来说比较是一个单维度的,那你会发现如果是一个好的发展,是它最后能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结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台州小区,它没有居委会、政府在当中去协调,他们自己互相认识以后,他们愿意互相帮助,形成一个互助的网络。我后来发现,其实它也很难一步到位,你可能从一个单向的模式里面,你慢慢的要改变,你可能要先变成一个双向的结构再来促进大家互相认识的这样一个过程。

       

社区公众参与的四种型态:微创投、微公益、微基金、微平台

我想特别侧重从四个具体的社区里面,你能看到的公益慈善的产品角度来探讨一些可能的方向:

(1)微创投。如果你把它跟今天上午我们听到有两个人提到公益创投这个词儿,其实他们两个人说的公益创投不是一个概念,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明白。我这边说的公益创投可能也跟他们说的不太一样,但是对于很多经常在社区工作的,大家现在得明白,就是我们现在政府参与比较多,比较主流的公益创投的模式,其实就是有一部分钱拿出来,然后呼吁大家来投标,拿项目来投标,中标的项目一般会经过一些专家评审、路演的过程,根据评分结果给你这个钱,然后你到社区来做项目。

这样的一个创投最早可能当年恩派开始在全国去做,慢慢的开始到市,然后到区、到接到,现在更多层面你会看到是在街道层面做。你会发现绝大部分的创投模式,它还是主要针对已经注册的机构,它会因为风险控制的要求,安全的要求,它希望是注册的这些社区组织来做,这样你有独立法人身份,你可以独立承担任何的相关责任,包括有一些基金会搞一些创投大赛的时候,它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

       

其实政府层面它还有一个操作,上海叫做“自治金”项目,就是有一部分钱其实是政府内的基金,它希望居委会跟居民一起来申请,然后这个钱主要是用来给居民们开展活动的,也是用项目申报的方式。之所以用项目申报,就是每年都能有新的东西出来,可是实际操作下来你会发现,每年都差不多,而很多街道做的公益创投他们也会发现,社会组织来做一两年以后,做的跟居委会做的好像也没什么太大差别,有一些可能还不如居委会自己做,尤其是有一些大学老师带着学生团队来做,做完以后大家发现为什么这个团队的人三个月就变化,所以最后就是居委会对社会组织意见很大,觉得说与其你街道把这钱给到社会组织来做,你还不如直接给我做。

另外,它很多方面还是很单一,所以它用钱的方式也很僵化,比如说在春节前,按道理你要给社区的孤老给他们过一次年夜饭的活动。但是自从出台新规定以后,财务审计严格要求,你就不能去餐厅给老人家帮他去弄个饭,哪怕你隔壁办公室就是个饭店,而且他们愿意成本价提供这样的一顿饭,也不行,因为不能报销。所以,有很多目前很不方便的事儿。

还有,资金还不一定稳定,我们以前会认为政府的钱总该稳定了吧,上海各个区也不一样,有的区每个居委会它的预算是一年有10万块钱的经费,可以给你用,实际上的现实是因为居委会太忙,他们永远用不完这笔钱。另外一方面,有的区,这几年赶时髦,他们发现,街道发现、领导发现做硬件改善更好、更容易出成绩,因为别人来参观什么之类的,这些都很多嘛,做活动有什么不好?很难去总结,很难去让别人看到,干脆把活动的这个经费给砍掉了,所以说没有就没有了。所以不要以为政府的基金就很稳定,其实很难。所以,如果从社区基金或者基金会的角度,如果我们想要做一些微创投,并且在这个当中能够去提升公众参与的角度,可以有一些什么样的设计。

另外,还有一个启发,大家知道这两年我们谈公益孵化器谈的概念很多,可是大家知不知道在商业领域,其实还有一些业务是在孵化器的前端,可能叫启动器。在进入孵化器之前,人家也会有一些专门的培育性的服务,重点是培养一些领袖,这些人是有潜质的创业家,他未来去成立一个组织这样的尝试,但是在进入孵化器之前,他已经有很多的准备,很多还会针对这个角度去做。

如果我们要做这样的一个创投,在社区里面,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怎么样去吸引居民自组织,包括学生的社团,尤其是有一些社区附近可能就有学生,不光是大学生,中学生的社团,他们很多时候也很有他们的想法。包括没有一些注册登记的义工团体,他们可不可以来参加?但是前提就是我们的流程有没有可以简化的地方,比如说人家只申请一个三千块钱、五千块钱的资金,你让他也要写一个很复杂十页的表,然后当中还要中期报告,最后结束还要一个结项报告,那人家何苦呢?

(2)微公益。从微公益的角度,这个微公益指的就是社区里面比如说很典型的微心愿。这一类其实以前它不被体现在财报上面的,社区里的一些机构可能就搭了一个平台,让居民们可以用一些很简单但是很不错的模式来参与。上星期在广州调研的时候发现广州曾经出国两例非常不错的案例,最早的是一个叫碧星的小姑娘,她有先天性白血病,她的爸爸是位理发师,所以他当时就开始去尽量的多工作,用他的劳务来换更多的救命钱,后来他的机构知道了,联系了他们理发行业协会,他们发起了一次叫全城义剪的活动,并且走向社会宣传,就是大家都去剪头发,这一天所有理发师剪头发收到的钱全部都捐给了这个小朋友,用来治病。这笔钱最后还剩下一笔,成立了一个专项基金。

       

后来这个模式又曾经出现过,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孩子的救助,那一天媒体和行业协会都全部动员起来,大家全城3000多辆出租车,这一天出租车全部收的车费都是用来捐出来作为救助的,这简直就是3000多个流动的募捐箱。

另外,它在价值输出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双向,以前我们其实只是捐款的搬运工,就是从这个人的口袋送到那个人的口袋,可是这一次他其实是有劳务的实践在里面的,所以它实现了对大家来说有互惠、跟更加稳定的结构。而其实社区慈善公益互惠才是真正常有的事情,它很少靠单方面的这样一个能够一直长期实现的。所以,我们怎么样在微公益,比如说微心愿实现,像这一类原来很简单的模式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做到更加多元的参与,然后有更多元价值的呈现。并且能够有更好的连接感,并且创造出更好的社会参与氛围。所以,我们当时听到这两个案例的时候,我们觉得非常了不起,它非常的体现了一个大家互相参与的模式。

还有一种,我在媒体上见过很多,叫墙上便饭,我不知道大家听过吗,就是你去一个咖啡厅或者餐厅,你掏两份饭钱,爱心代餐,别人有需要的人他可以用他有尊严的方式去领取一餐。还有包括像社区银行,有很多的食物银行,很多的机制背后都意味着有这样的一些微公益,包括成都的义仓义集这样的模式,背后都会有这样很好的兑换机会,大家其实可以广泛的去考虑怎么样做设计。还有一个微基金,这个微基金其实跟之前何律说的微基金可能不太一样,比如说我看到珠海慈善会出了一个冠名基金,深圳也出了冠名基金,我不知道何律有没有研究过,但是我想这个冠名基金可能不在你之前说的那个专项基金里面,因为冠名基金强调的是它起点低、门槛低。

       

其实前面说的这专项基金的门槛低这件事儿我是不太认同的,比如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你去成立一个专项基金的门槛是50万起,这还只是入门的门槛,还不包括每一年你继续要投进去跟用掉的钱,至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我知道它的门槛不会比这个低。另外北京国字投的一些基金会,它的门槛起码是300万起。所以,你就知道专项基金的门槛从钱的门槛,门槛其实是不低的,如果你去注册一个民非,你可能三万块钱、五万块钱就够了,所以这是不一样的门槛。

但是冠名基金作为产品的角度,它有一个问题,它门槛低,比如说一个孩子它可能一百块钱它可以成立一个冠名基金,并且网上可能就直接完成了。还有有一个问题,越是这种门槛低的产品,它追求的是跟用户的黏性高,所以它会重复行为,所以它每年都捐钱继续进来,而不是只捐献一次钱,而我们的冠名基金好像没有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很多时候的宣传都是说钱进来了,可是你怎么样去让用户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这笔小钱的成就感,看到它背后的价值,这个其实很难。我们有一个尝试,我们有一个集体捐赠的模式,100多个人每人每年捐2200块钱,我们放在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的专项基金这个池子下面,叫一众基金,所以我们的尝试有没有可能每个人的小钱放在一个大的池子里面,是能够发出更好的作用,而且你每年都能够从这个过程去获得成就感。

所以,我们摸索到现在五年了,已经有第一批的连续捐赠五年的捐赠人,所以这个集体捐赠模式有点像会员制的模式,在国外的社区基金会它叫捐赠圈的模式,其实是很多的,你怎么样在这个里面把社群玩起来,这个是我们可以去有很多的可能性去探讨的,尤其是由有助了有效的互联网工具平台。

(3)微平台。包括怎么样把社区公共空间的资源可以用好,再转化,我们见到比如说有一些是社区的咖啡馆,每卖出一杯咖啡捐一笔钱到社区基金。同样很多的场馆,原来它的资源其实你去看看,包括广州,像很多社区的这些党群、活动中心它周末是没有太多人的,这些资源你怎么样可以把它利用起来,大家付一点合理的费用,这些费用又可以捐赠到某个资金池里面,然后去进行很好的管理。 

还有包括慈善超市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只是现在大家真正能把慈善超市做的很好的、流动率很高的这样的平台还非常少。所以,从一个提升公众参与的角度,其实它可以从空间的使用者、付费使用者,然后再捐赠,他们其实也是一种参与。所以你怎么样能够把这样的多元连接建立起来,这个都是我们大家以后可以尝试的。

以上就是我今日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

 


窦瑞刚:互联网公益的本质是以科技向善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程刚:国内基金会渐呈同质化发展趋势,差异化思路或是基金会发展策略

张媛、王志云、吕基成、易昕:工具创新与技术革新的未来应该从指间到心间

吕基成:ERP系统怎么解决企业基金会管理当中的挑战?

王志云:基金会工具理性和价值坚守的均衡

卢玮静:互联网平台改变了公益行业什么:价值与挑战

罗忠富:数据技术助力公益机构提升项目运营和公开透明

张强:技术公益的前景与瓶颈——NGO2.0的思考与实践

胡小军:社区基金会发展再思考

何国科:专项基金会管理的法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