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 | 罗志霖:社会企业是打造可持续的慈善力量

文章来源:       时间:2019年12月09日  点击次数:   [ 字体:  ]  

我今天代表深圳黑暗中对话体验馆,分享一下在过去的经营过程中一些观察和启发。社会企业的概念其实挺迷的,甚至有段时间好像每个人都说自己是社会企业,认为只要企业做大了,解决了就业问题,就可以认为是社会企业了。那究竟怎么样的社会企业才是社会企业?其实这个问题我也不能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但作为一家官方认证的“社会企业”,我分享一下黑暗中对话深圳体验馆,作为一个最小颗粒度的单位,在过去3年经营中得到的可持续的启示和方法。

刚才听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杨晔副秘书长说到,影响力投资做可测量性的社会公益是非常困难的。的确,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无法去思考其他的测量指标,唯一的标准就是在市场上活下来。当项目的设计本身具有了很重要的社会性,只要继续在做,社会影响力也必定在增加。目前,每天的来体验馆的人都在累积,而我们聘请的残障人士从人数和收入一直有增加,企业的经营也日渐平稳,暂时达到了可持续的状态。

   

罗志霖 深圳黑暗中对话体验馆联合创办人、首席运营官

认识黑暗中的对话使命:包容、赋能、共融

“黑暗中对话”成立于1988年的德国,它整个概念模型来源于一个黑暗的空间,视障者跟健视者能够在一个全黑空间里实现视觉平等,因为空间特殊,视障者从一个“弱者”变更成了“强者”,这个巧妙地设计打破了固有的观念,反而大大的促进健视群体正面认识和了解视障人士。

为了能促进视障群体和健视群体更多的社会融合,黑暗中对话(中国)总部于2009年在上海成立,2013年建立了成都的体验馆。2017年,黑暗中对话深圳体验馆尝试通过100%自然人投资形式建馆,经历三年,2019年项目实现正向现金流。

在经营过程中,最常被问道的问题是“黑暗中对话”到底在做什么的?企业问我们“黑暗中对话”是什么?我们的答案是,黑暗中对话是一家专业做全黑体验式领导力培训的机构,因为大多数客户不会因为公益而最终决定购买你的培训产品,公益性会加分,但不能替代产品专业性的地位。但面对其他社会团体,黑暗中对话是则是一家公益性的社会企业,这个在社会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确要常常提醒自己把握形象尺度。

今天早上听到一个数据,国内只有7%的人有过捐赠的行为,我也在思考,究竟是什么促使了我从那原本83%的人变成了7%的那一类。回想,我对公益并不是一个有极高热情的人,也曾经认为慈善离我还非常遥远,可当初加入了“黑暗中对话”的时候,我觉得并没有太多压力,可能是因为黑暗中对话“社会企业”的性质,在我的概念里觉得更能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当你进入黑暗体验后短短一小时可以让你感受到的魅力。

在看不见的全黑暗的空间里,你能看的更清楚公益的力量,让你感同身受的去理解不同人群的世界。所以“黑暗中对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在传播和分享这种感知公益的机会,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公益的群体来。

坚持社会使命

2016-2017年的时候,我们通过“凑份子”的方式,联合10几位股东投资建立了“黑暗中对话”体验馆。

当初我们10几位投资人背景都不一样,来自于金融、地产、零售等等行业。他们大多数都可能也是第一次参与公益慈善,社会企业的概念也很顺利的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这几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亏损中慢慢实现了盈亏平衡,在到前两个月开始每月实现微利。

因为长期的坚持,即便没有什么广告投入,社会口碑效应也在逐渐放大,这个是社会企业天然的优势。所以,除了本身的业务开展意外,社会企业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自己社会性的贡献和实践,对于黑暗中对话,我们一直谨记三个使命。

使命一包容:回馈社会。我们会联合机构给在校学生、视障人士家属、公务员等进行额外的同理心定制工作坊,和巴士集团推进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等。因此,我们也很有幸成为慈展会颁发的中国第一批社会企业,还成为了深圳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十佳公益项目。

使命二赋能:社会治理。黑暗中对话的视障员工是要求独自出行来体验馆上班的,就积累了大量出行的经验,他们天天打着盲杖在丈量这个城市。所以当政府有无障碍出行的落地方案时,我们都会积极的号召大家参与反馈和调研。

举个例子,在四年前,很多航空公司是拒绝视障人士独自搭乘飞机的,后来随着这些企业纷纷走入了黑暗中对话,了解到真实的视障者的情况后,成都机场、上海机场、深圳机场都渐渐的改善了视障者搭乘的服务和政策,甚至邀请我们的视障者去参与一些规定的制定,包括规范机场的无障碍出行手册等等。这是我们真实的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些方面。

使命三共融:如果从商业的考量,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设计无视障者参与的项目。但是我们是致力于推动社会共融的企业,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围绕真正的视障者去做项目设计。我们坚持给予视障者培训教育、反复的训练、支付合适的薪水让每一位参与的视障者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成长及有所收获。

主要经营项目:用商业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

到2019年,在世界500强企业里已经超过300多家参与了我们的企业工作坊。我这里分享上两周刚刚发生事,我们给京东高管做领导力培训,课后,我们的视障教练在分享的时候,提到京东到家这个服务对于盲人来说非常方便,已经成了生活的依赖,他们也立刻意识到一个简单的无障碍的功能,对于社会不同人群来说可能意义非凡,为此京东后续也非常关注视障群体的声音,还特意建立了反馈的通道,在一些无障碍的使用设计上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响应。这是“黑暗中对话”在经营过程中,每天在发生的一些社会影响力的事。

但黑暗中对话毕竟是一个企业,我们必须每天保持积极经营的状态,即便不盈利,我们也必须靠经营收入来维持企业运作,我们的常规项目包括企业领导力工作坊、黑暗旅程、商业定制化活动等,除此之外,就是做公益跨界、视障人群辅导包括教育工作坊等等。我们内部一直会强调“业绩”,有点“俗气”。

但这没办法,因为只有持续的经营才是一切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事情反倒变得顺利起来,大家奔着一个目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起打磨好专业的产品,一同维护企业的价值,实现自给自足的运转。

社会企业可持续打造:市场竞争+整合社会资源+具备投资性+可复制

下面是我认为如果要打造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企业的必要因素:

第一,100%参与市场竞争。社会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作为企业的基本条件就是能通过核心业务来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经营,这个是基础。在经营社会企业中,真的不要奢望谁给你一笔巨额的资金或者钱,这个你必须要非常清楚,其实自己根基是一个企业,你提供的所有服务应该要100%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所以,不要试图用“公益”去掩盖产品的不足。作为黑暗中对话的培训项目,我们的标准是对标目前市面上比较好培训项目。

每天,我们视障群体和培训师开会讨论最多的事就是那些做得不好,怎么做才能更好,究竟还有什么方法改进。当你的团队都在讨论这些事的时候,这就对了。之前我听到一个标准说,社会企业的标准是50%运营经费来源于自己盈利的,我觉得不够,这个标准应该是变成100%都是自己做的,为什么不呢?如果是有额外的费用,那就是额外的,但最基础的运营经费必须要靠企业运营。

第二,整合非主流社会资源,满足主流市场需求。可持续的社会企业,应该是整合非主流社会资源,去满足主流市场需求的企业。不能满足市场主流需求都难以可持续,不能调动非主流社会资源的则不够社会性。比如黑暗中对话,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和机会,我们的视障者可能90%几还是只能选择按摩,因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进行职业选择。

但他们其实有一些演讲能力、学习电脑能力、英语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办法和机会发挥的。但这些能力他有没有机会满足市场需求呢?“黑暗中对话”给出的答案是,他们可以作为一个培训师,他们可以作为这样一个空间里带领者,通过黑暗中对话的平台去满足市场上一些体验式培训的需求。

第三,具有被投资性。社会企业不仅要有能力把一块钱掰成两块用,还要有能力赚回来两块钱。社会企业的投资者不局限于慈善家,应该可以是所有人。如果社会企业在商业上能实现基本的自给自足,在项目设计上又具有社会创新两点,社会企业应该是让更多资源参与慈善事业的工具。

第四,可复制和规模化。标准化管理和流程,在拥有可持续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建立可复制性,从而形成规模化效应。当社会企业具有可复制性的时候,社会问题将会解决的更多。在确保了运营的正向性后,社会企业应该围绕着如何解决更大的社会问题做规模化复制。

公益辐射力:善待自传播的力量

公益是有辐射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的,我们作为机构花了很大的精力优化我们的设计语言,这样有利于更多人帮助你传播。同时,我们要丰富我们的传播场景,例如在场馆里我们会有很多让客户自己照相、拍照跟传播的地方。

同时,我们还有鼓励传播的政策,比如有机会大家能来黑暗中对话深圳体验馆体验一次之后,往后带朋友来都是免费的。这些设计,让他们可以持续去分享、传播,在公益辐射力之下,传播的能量会变得非常大。其中就有一位体验者,目前已经邀请了上百位朋友前来体验。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






往期回顾

 

 

易昕:以灵析为例,谈互联网技术在慈善领域的应用 

窦瑞刚:互联网公益的本质是以科技向善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程刚:国内基金会渐呈同质化发展趋势,差异化思路或是基金会发展策略

张媛、王志云、吕基成、易昕:工具创新与技术革新的未来应该从指间到心间

吕基成:ERP系统怎么解决企业基金会管理当中的挑战?

王志云:基金会工具理性和价值坚守的均衡

卢玮静:互联网平台改变了公益行业什么:价值与挑战

 

罗忠富:数据技术助力公益机构提升项目运营和公开透明

张强:技术公益的前景与瓶颈——NGO2.0的思考与实践

胡小军:社区基金会发展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