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2019珠海慈善发展论坛在珠海举行,论坛以“互联网时代慈善:工具创新与技术革新”为主题,400余名来自北京、深圳、珠海及澳门等地慈善领域的专家学者、政策研究员及社会组织代表齐聚珠海,围绕互联网时代慈善工具与技术创新交流观点、碰撞思想,寻找未来大湾区慈善合作与发展之路。本文为您分享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兼总裁程刚以《慈善组织差异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题的主旨演讲。
程刚 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兼总裁
非常高兴能够再次参与珠海慈善发展论坛。近年来我们的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这几个数据是根据基金会中心网做的统计,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约89万,其中50万为社会团体,38万为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有7519家,占比为0.8%。这样的数量的体量,目前在国内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快速的阶段。
基金会发展迅速,但在全国社会组织中占比不到1%
以数据说话可能最能体现这个特征,我们看全国社会组织发展状况,中国社会组织近20年年均增长率15%。大家看最上面数量最小的是基金会的数量,才7519家,如果按照全国社会组织总量90万来计算的话,基金会在社会组织中的占比连1%都不到。但是就这样几千家基金会的数量,撑起中国公益慈善的大梁。
从全国基金会发展现状来看,大致有几个分水岭的节点,1988年《基金会管理办法》出台、199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会管理的通知》、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2013年公益慈善等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我们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观测统计,从1981年到2019年8月30日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在几个快速的节点上我们进入了“快车道”。
在2016年《慈善法》颁布以后,乃至新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出台后,我们的发展趋势还要观测,可能未来会进入到一个非常严格、理性、严谨、专业的阶段。可能这个阶段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所以今天在探讨这样的话题时,我觉得很有意义。
2018年前,募资测试是一个估值,我们统计到年底才能做出来,可以观测到上一年度全国基金会收入支出600-500多亿的规模。从绝对值来讲的确不高,也就不到100亿美元的状态,如果跟欧美国家的基金会组织相比,确实也是不大,因为我们总资产规模观测到是1500-1700亿人民币的规模,这个规模可能和美国的某一个基金会,或者欧洲的某一个基金会大规模的基金会相同,也就是全中国七八千家,加起来和人家一家一样,但是却又不一样,这体现了中国社会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
基金会的运作、管理、模式极大趋同
组委会跟我说要我介绍一下国内基金会的发展状况,大家可以看一下全国基金会年龄图谱,大多数基金会都是在2014年《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出台后设立的,普遍比较新,在欧洲国家、美洲也好,大多数的基金会是上世纪90年代为主设立的,大约的比例是60%-70%。
因为普遍比较年轻,因为大多都是2004年《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颁布后才有的基金会,才有非公募基金会,也有公益慈善研究院催生出来,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不要说我们的基金会不专业,我们的基金会还在摸索,那是因为我们还年轻。
这当中窦瑞刚讲到了互联网的应用,腾讯是功不可没的,互联网技术、金融工具贾老师也讲了,实际的工具和技术还有更多,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所有尽可能做到的技术工具以及非技术类的工具,我们都在借鉴的工具的方式,都要配备进来,形成中国快速发展的支撑基础。
那么当前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我思考认为,基金会趋同是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7000多家基金会的趋同性非常强。2004年之前设立了政府官办背景的基金会大概有28%左右,剩下由企业、个人、学校、少量社区类的基金会,所有基金会的运作、管理、模式极大趋同,趋同性缺少差异性肯定不利于发展。
我们来看看基金会的分类,蓝色的区域是老的基金会,是党政部门办的基金会,也就是公募基金会。黄色的是2004年后设立的个人背景的基金会,绿色的部分是企业基金会,红色的是大学型的,剩下的是社区型的。政府党政部门办的基金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上靠近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的状况。大家要有思考,这么多类型背景的基金会,如果大家都走到一个思路上去可行吗?后面就做了这样的思考和分析。
这么多基金会在做什么?身后的图可以看出,公益项目支出60%集中在三个领域,2013-2017年期间基金会超过60%的项目支出集中在教育、扶贫助困和医疗救助领域,其中35.8%做教育类的,17.9%是医疗救助的,扶贫济困的16.6%,这三方面加起来是70%,每年支出有500亿左右的数。这个领域一定要做,因为快速发展的社会造成的贫富差距比较大,需要社会的力量、各界的力量去做这件事,弥补差异。这个差异恰恰是由教育和社会保障来做的,现代公益和慈善倡导的是成为了比较少的那部分。
我建议:做是可以,直接做和倡导性结合起来,配备相当比例做推动和倡导,这样最终解决社会贫富差距、不公平带来的问题。
基金会趋同性呈现出四个明显特征
根据对国内基金会的发展模式分析,不难发现基金会趋同性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基金会运作方式趋同,东西部组织发展思路趋同。因为我们这些人都是从那个时代来的,告诉大家就这么做基金会,不自觉得无论非公募、个人、企业、公募都在往一起走,这是一大问题。而东部、西部发达不发达的地区基金会发展也趋同,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我这并没有歧视性的意思,不同的基金会和组织应该做不同的定位,各种方法、思维、运作都应该做不同的选项和定位。
第二,资源获取方式趋同,项目活动内容及方式趋同。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的筹款、购买、公益服务趋同都在往一个方向走。项目、内容、方式也趋同。
第三,企业基金会与其他基金会趋同,社区基金会无法突破国外社区基金会概念。无论是官办基金会,以及大基金会和小基金会大家都想做大事,都想变成平台型组织,也是趋同。企业基金会、社区基金会也在趋同,腾讯这样的基金会很稀有,有很多的企业基金会自己的定位还拎不清。如果走不出社区基金会这个圈未来很难走,国外社区基金会对国内的社区基金会的意识和束缚特别大,怎么能跳出这个圈?简单归结为这些大问题。
第四,创新力不足导致低成本复制,中小型与大型基金会趋同。我写了一个创新力不足,有很多人说我们有没有专利品牌保护?可能门槛非常低,做大病救助、环保类等都是低成本复制,造成社会认同,政府判断会产生偏差。
基金会差异化发展之路,大家可以看到热力图标志着组织数量和活力度的真实状况,可以看到活跃和兴起的地区。基金会也就是贾老师讲的最后一句话,基金会的定位一定要和当地社会发展,跟自身的情况要吻合。
基金会差异化发展的思考:制度创新与资源获取策略
我们谈基金会差异化发展的问题,有必要分析差异化发展社会价值清晰,首先是机构自身定位,基金会须与社会发展相同步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是平台型基金会,一般是大型基金会选项应具备资源汇集整合再分配的功能,实施资源有效配给,较强的专业化能力,具备全局观中小型基金会应主要定位为提供专业化的公益服务。
第三是企业基金会战略,发挥企业自身的技术及市场优势,既要实现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又要发挥资源优势,为其他的基金会及慈善组织提供有效资源。
第四,社区基金会,提升资源整合与供给能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能力、社区建设服务能力。
第五,资源获得,公众筹款、网络筹款、企业捐赠、政府购买、基金会捐赠、股权捐赠、慈善信托、国际机构捐赠等,谨慎、积极的保值增值态度,研判自身处于资源输出型还是资源输入型地区能力。
第六,制度目标,根据自身及当地社会发展状况制定目标。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形成以基金会为代表的慈善组织差异化发展呢?第一是要寻求制度创新。制定自己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符合当地的情况,深圳和珠海的情况肯定不一样,珠海跟广州不一样,广州跟成都不一样,成都跟乌鲁木齐也不一样。我们现在的组织可能相互借鉴、学习通融,加强联系特别多,可能大脑很快就混淆在一起了。
第二是制定资源获取策略。无论是依赖于互联网、公众筹款、企业捐赠等,我认为还是不太清晰,首先积极保持增值,一定要研判自己所处的是资源输入还是输出型的,去年到今年参加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基金会活动,无论是慈善促进还是基金会自己的策略,我听起来大概跟东部差不多,我感觉基本上不可行,因为全省加起来一年两亿多,还不如宁波的镇子的钱多,这可能是策略问题,如果中西部可以定为“输入型”筹款可能要盯住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型组织,因为他们要把资源输入进去。
窦瑞刚:互联网公益的本质是以科技向善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