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基金会谢铭:投身于此,矢志不渝

文章来源:       时间:2020年11月17日  点击次数:   [ 字体:  ]  

谢铭

第一届公益班校友

现任中国扶贫基金会资源发展部开发处长

曾获“4·25尼泊尔西藏救援行动”优秀个人

    公益永远是从心出发的事业,这篇文章带我们一起去看第一届公益班校友谢铭对公益事业的赤诚,这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完美诠释,是对理想志向的坚定不移。让我们一同通过他的故事去感受一位公益人的素养,学习如何在公益之路上一步一步扎实前进。

对机构的使命文化要有认同感

  谢铭是广东中山人,深受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影响,弘扬博爱的精神和践行天下为公的理念。他在机缘之下加入了公益班,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当谈到公益领域,有人会问,公益领域和其他领域又有何区别呢?谢铭认为,如果从机构属性上看,公益机构属于第三部门,相对于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来说,更贴近群众更接地气,少一些官僚作风和金钱利益。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他认为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公益领域的感觉是多元的。在公益领域,不仅要接触本行业的人和事,还会接触到政府的官员和企业的代表,这扩大了个人的接触面,提高了自身的视野。

  不管是公益领域还是其他领域,想要做好自己岗位的工作,都需要学习和理解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感悟,从而加深自己的工作认知。“然而在公益领域,除了要对项目了解,更要对机构的使命文化有认同感,保障项目设计和执行的过程中不违背机构的愿景使命,降低风险。”谢铭说道,他认为一名合格的公益人在推动项目时,除了要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外,还需要懂得整合社会资源,从而更完美地达成项目目标,这便是公益相对于商业而言的优势。

公益人要培养整合资源的能力

    “加入公益班,让我懂得了做公益需要有专业的知识,而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就能投身其中。”谢铭认为,作为一名公益人除了专业知识要过硬,关注时事也是必不可少的。公益行业贴近民生,需要同学们在关注本行业的发展动向的同时,还要对社会事实和热点新闻有所关注,也有利于个人信息收集能力的提升。
他认为公益人很重要的一点能力就是整合资源。“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如果是有利可图,那么企业会抓住需求迅速解决问题以获利,剩下涉及到多方利益又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就等待公益机构去寻求解决办法。公益机构作为非营利机构,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有利于撬动各个利益相关方分别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一名合格的公益人一定要有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谢铭仔细讲解道。
不仅如此,谢铭认为公益人还要学会判别是非。在是非面前,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判别意识,对问题有更全面和系统性的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切不可人云亦云,不经思索考证盲目地去传导错误信息。在思考时,也要关注问题产生的源头,针对这个源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佛学中,每一位修行的僧人都会立下宏愿。这个宏愿谢铭理解成每位修行人想要实现的人生目标或价值。他认为不管是公益领域还是其他领域,每个人都需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多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走向何方?”这有利于找到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谢铭说:“我之所以选择公益行业,也在于它能够在一定程度帮我实现人生价值。”

经历与挫折是成长过程的伙伴

   “在从事公益的这段时间里,有两件事情令我记忆深刻:一是在2015年,我参与了‘尼泊尔及西藏紧急救援行动’,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坚持了26天的救援工作,帮助当地受灾群众度过难关。另外就是入行不久时,独立开发了一家百万级捐赠的大客户,并在2019年,成功地开发千万级客户。”谢铭回忆道。
在成长的路上,挫折失败是常有的事情,及时的总结复盘,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应对失败。谢铭忆起刚入行的时候,总是负责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工作完回顾的时候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他坦言道,“那是一段很容易想放弃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曾主动向领导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后来他发现换一种视角去看待一件事情或问题会有意向不到的发现,“当你只关注工作的本身时,很容易被一叶障目,只有把自己负责的工作放在完整的计划框架里,你才能更好的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找到自己的工作重点。”谢铭仔细解释道。
    中国有句古话是:胜不骄败不馁。“我们应该收藏我们的骄傲,它是我们努力的成果;铭记我们的挫折,它是我们成长的印记。”谢铭说道。

尼泊尔地震救灾带来心灵的震撼

    2015年4月25日发生了尼泊尔地震,震源靠近中尼边界,中国主要受灾地区是西藏边境——吉隆口岸,中国扶贫基金会快速响应,迅速组织了两支队伍,一支前往尼泊尔,另外一支奔赴西藏。
    谢铭主动请缨加入到西藏的救援队伍,中国扶贫基金会共派出4名员工(三名同事从北京出发,谢铭从广州出发),并动员人道救援网络成员响应灾情。谢铭是队伍中最年轻的,没有去过高原,没有参加过灾害救援实战,是救援队伍中的新兵。幸运的是,在四月份中国扶贫基金会安排了一次全会的救灾拓展,全体员工共同对基金会救援体系进行搭建并优化了救援手册,还到国家地震救援训练基地进行实地训练,学习救援知识,这次拓展为他此次参加救援增添了信心。
出发前夕谢铭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他能参与本次救援工作,踏上这片雪域高原,担忧的是他未曾上过高原,是否会出现高反?能否应对高强度的救援工作?值得庆幸的是他的高反症状不算严重,这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和承担更多救援任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救援队伍最早在拉萨集合,与西藏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后,在拉萨建立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线灾害救援指挥中心,不断收集前线的应急需求,在拉萨展开了紧急的物资采购工作。谢铭主要负责宣传联络工作,一方面对接捐赠企业,另一方面将各救援板块的工作进展汇总上报到救援指挥中心。随着救援行动的深入,他被派往前线,到西藏的中部日喀则。当地政府在那里搭建了一片大型的灾民过渡安置区,谢铭被派遣到安置区,近距离接触受灾群众,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及时采购相关的应急物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之后谢铭还到了更靠近震中的拉孜县、定日县,亲自发放救援物资给当地的受灾群众,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受灾群众能真切的感受到来自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爱心。
在前往灾区的路上,谢铭翻越过海拔六千米的雪山,路过珠峰大本营,体验过人生中第一场鹅毛大雪,真切的感受到地理学中的海陆变迁(到处都是鹅卵石堆砌出的高山,地震发生很容易坠落)。到了震中,他看到一片片房屋废墟,发现受灾群众的房屋都是由石头和木头堆砌而成,没有钢筋水泥,所以一旦发生地震,房屋极容易倒塌。由于地处高原,没有乔木,所以对于藏民而言,废墟下的木头是最重要的财产。
    在救援的过程中,谢铭慢慢对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区域增添了几分了解。西藏是一个有浓郁宗教信仰的地方,这里的人纯朴虔诚,面对灾难大家少了一些惊慌失措,多了一分平静有序。

寄语学弟妹:未来从一段完美的实习开始

    最后,谢铭希望还在校园学习的公益同路人学好基础知识;在闲暇时间多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了解行业和社会;学会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善于反思,学会总结经验;同时也要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的核心需求和内在动力。
同学们在寻找实习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疑问,为此,谢铭也分享了他在选择机构时的几点考虑:
    第一,机构是初创期还是成熟期,成熟的机构有利于你更快的了解和进入这个行业。其次,成熟的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办事效率和行为规范,也有利于积累个人的职业素养,令你更快更好的成长。初创期的机构在细分领域有较深的专业度,并有自身的品牌项目在执行,同学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
    第二,机构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发挥个人的才能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最后,机构的愿景和使命是否能与你产生共鸣,除此之外,如果能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导带领,你将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在公益路上等待你们的成长,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在这个领域不期而遇!”谢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