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欢科技李思含:追寻生命中的喜欢

文章来源:       时间:2020年11月11日  点击次数:   [ 字体:  ]  

 

人物介绍:李思含 第二届公益班校友

现为发现创投VP,北京喜欢科技有限公司创始

 


机缘巧合结缘公益班

    在机缘巧合之下,我从进入大学开始就不断的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工作,从2010年到2012年,先后组织参与了湾仔社区扶老助残活动、拱北口岸交通疏导、湾仔小学支教等志愿活动,并在湾仔社区图书馆坚持做了近两年的义工。在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之后,我意识到做公益不仅仅需要热情,更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所以,在2012年的那个夏天,我在看到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的公益班招募第一届学生的时候,就毅然决然的报了名,与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结缘,与公益班结缘。


加入公益班寻求答案

    最早接触公益这个概念应该是在初中,当时学校邀请动物保护学家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来做讲座,我第一次开始思考“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之后便加入了学校的根与芽小组,开始了最早的公益实践。

    大二那一年,以前的一个同学得了一种罕见病,治疗费用极其高昂,而当时还没有针对这种病的救助组织,于是当时我和同学们联系了很多同患这种罕见病的患者,准备成立一个针对这种病的关爱小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北京市各大公共管理部门写信,联系各大基金会,尽管当时收到了多方的捐款近百万,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况且这个金额对于这种病微乎其微。我和同学们开始思考、讨论如何更有效的利用社会力量,如何将罕见病救助变得可持续化?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学校里“公益班招募”的海报,我期待从这里获得答案,于是马上报了名。

    加入公益班以后,我获得了更多关于公益的知识和支持,也收获了一群同伴,这都让我意识到公益其实有很大的空间。通过在公益班的学习,“公益”对我的意义就更加不一样了,我深切感受到“公益不仅仅是可以去参与的,它还有很多地方是可以去提高,去研究的”

    在公益班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获得了一种关于公益的思维方式吧。这种思维方式督促着我在创业过程中,要做一家有社会价值的公司,力求在每个环节履行自己的企业责任,做到可持续化。另外在投资决策中,也让我更多的会考量一家公司的社会责任,社会价值。


追寻“喜欢” 创造价值

     对于创业,其实刚开始我并没有思考过这件事。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不过是希望自己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把最宝贵的时间都放在创造价值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并没有遇到现成的公司可以让我实现这个愿望,所以我认为创立一家公司或者投资自己欣赏的公司,是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个愿望的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之前的一个实习生做过的一件小事。她白天的客服时间遇到一个顾客不能确定自己的戒指尺码,在下班时间自己坐了30几站地铁去给顾客送尺码卡,最后那个顾客非常感动,在公司年成立纪念日时大批量采购了我们的产品。

     我很幸运,我遇到了一些真正有着自驱力,比我更在意公司的同事们。我也更加相信,程序和制度不是最好的方式,更好的公司管理方式是找到对的人,一起建立起一张无缝的、非程序化的信任之网。没有那些约束和条条框框,只有这些可靠的人,我们彼此之间有着最正确的信任。


做出行动 做好选择

    喜欢科技目前旗下有两个品牌,一个是买手店品牌,一个是珠宝饰品品牌。我们致力于让女孩们美丽的成本降低,无论是我们合作的品牌还是我们自己设计生产的产品,都旨在通过效率最大化,各方面的成本控制,用良性的手段将价格降到同品类同质量中最低。

    创业过程中的每天可能都面临着几十种选择,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资金、资源、人力都非常有限,只能集中力量做重要的事情。怎么选择,如何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其实曾经一度困扰着我。

    关于这一点,我比较欣赏巴菲特的做法,每当他需要做选择,就会写下20条当下最想做的事情,然后逐一删除,只剩下5条,然后去做这5条

其实除了这5条以外,其他都不是最重要的。想明白这点后就真的一身轻松了,剩下的就是把想明白的做明白。值得做的事情马上就做,而且要一直做。不值得做的,现在开始就不做,而且永远也不要做。


创业要先向“内”看

    最后,除了是一名创业者,我还一直在从事天使投资工作,已经参与投资了近30家公司,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创始人都是90后。在和他们的交流和接触中,我们一致的感受就是,创业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如果你发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就尽早开始吧,冒险和犯错越早,也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自己。不要过多的去思考“行”的可能性,而是真的要向“内”看,去寻找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我相信没有不行的事情,只有不行的人。

本期访谈丨陈舒婷

本期编辑丨曾湘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