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风实业刘奉来:世间良田千亩,唯我自法三分

文章来源:       时间:2020年11月09日  点击次数:   [ 字体:  ]  

人物介绍:刘奉来第三届公益班校友
以影视学/应用心理学/公益慈善管理三专业毕业,获授文、理双学士学位
2013年曾任市总工主席助理,2014年创办久闻科技,2016年创办集风实业,获授中国联塑集团 爱普兰品牌 BOT事业部产业总经理。
(曾获授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广东省青创100青年企业家计划、广东省侨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杰出青年研习计划、

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国家级立项、珠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等)




创业想法与初心

其实最开始没有过创业的想法,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是做学术或者作家的,创业只是因为在实习和工作中恰好发现了一些有能力提供解决方案换取收益的机会,做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自己是在创业,也比较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是在这个年龄段最适合我的。所以创业对我来说并不能说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自我发现。


创业时的酸甜苦辣

创业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太多了,多到难以举出具体恰当的例子,当这样的问题不断出现并逐渐获得解决时,我关注的则是这样的困扰、问题和解决的表象下面的本质和规律。如果说商业的本质是在规则下不断验证有效的数学模型,就业是遵循既有模型下的规则,创业则是自己建立这样一个规则和体系。那么不断出现的问题其实是模型和建立模型的人的问题,也即是本质的问题,比如说当出现客户没有结款的问题,下次也许知道提高预付款的比例,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其实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问题的本质与一个新问题,比如投资新项目导致亏损的问题是一致的,问题其实是没有做好足够的调研评估,没有把事情做细,没有能掌握获得更充分的信息,考虑到多种可能并做好预判。这也是创业初期到比较成熟做企业的区别,即是解决表现问题和解决本质问题的区别。其实不只是创业,学习生活工作也同样是如此。


公益班与工作

公益班是我大学做出做有价值的选择之一,区别于深入研究专一细化的专家类型,我自己是个多项潜能者类型,是中国高智商协会(胜寒)会员,智商和情商都比较高,我很早就知道我具有快速学习、强适应性的优势。但是公益班给予了我更重要的成长,基于开阔的视野、跨界整合的复合化思维能力。我上学时在公益班接触的很多概念和背后的逻辑,是我之前在商业上未曾接触的,对待同样的事物,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这个习惯我一直贯彻到现在,比如在我们现在做的窄带物联智慧直饮水BOT解决方案业务上,很多时候我在业务中引入了更多的社会企业和企业社会责任的部分,商业和公益本质上都是一种资源在合适位置的调控,只是发展的目的和终点不尽相同,我不但认为不冲突,甚至在实践中是彼此相互促进的关系,公益与企业这一方面不是特别有必要地将他分开。这是公益班给我带来的,基于对自我边界更清晰的认知,具备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以及更具有跨界的整合能力。


给大家的三点建议

第一点是建立自已的路径。

我写过一句“世间良田千亩,唯我自法三分”,意思是不会因普世的标准而决定成为普世的人。人对自我的认知是需要充分的了解、建立和修正,才能足够的坚定的,对自我这个存在而言,我认为没有任何能力、成就或者其他东西能比这一点更为重要。我创业行为后面的本质其实是这一点的延伸——验证并建立自己处世的规则,并不断修正和坚定它,它的方法是“了解+认知+规划+执行+反思”。比起浮在表面成功学的鸡汤,我觉得人是立体多层次的。从最底层“我会怎样”,到“能怎样”到“还可以怎样”,然后一直到顶层的耕耘,一层一层是扎实的,才会笃定不迷茫吗,这是更重要的方法和逻辑。
举个例子来说,我一向认为“自律”这个词的存在就是悖论,基于自我的了解做自己喜欢和形成习惯的事情,是不需要需要“自律”来坚定的,它是接近于“本能”的。而“自律”背后的逻辑则是自己不热衷的事情迫使自己来坚定,那么如果不是你发自内心喜欢的事情,又何必要做呢?

   第二点是足够的诚恳。
   我做过最聪明的事情,是聪明到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另外一句我写的对自己的要求是“精恳拙诚”。我虽然智商还算比较高,但是比起自认为是个聪明人,我更认为自己是个靠谱、踏实的人。做事必有反馈,极致甚至有点吓人的认真,不断的总结和整理,这些事情比起凭借智商可以很快搞定的事情,我总是会选择更笨的方法:每天坚持写日记,每月规划自己的月度计划,坚持读书以及回学校听课。很多别人无心提过的事情,可能自己都忘了,我会记住并且会给出反馈。申报只要求1页的文书,写6页的备用,即便最后是用不到的。以聪明来标榜自我也许有助于很快的成功,但也同样容易误入歧途。而踏实和靠谱也许很慢,但却有足够多的时间确保不会出错。

    第三点是不断形成个人的质感。
    人对他人的认知可能是来源于一两件事,但绝不是形成于一两件事。我们有些做的很轰轰烈烈的事情会得到别人的赞赏,但是很难说因为这一两件放在明面上事情就决定了你给别人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相反,我认为真正能决定你是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的一定是最不起眼,最平常和成为习惯部分的真实透露。这个我称之为质感。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我认为负责的人不只是说在出现问题时勇于承担,更多的时候是负责的小事情会很仔细的规划,事情有回馈有安排,这个比不上出现问题时轰轰烈烈我来负责的效果,但是却更为真实和具有质感。因为这存在偶然和必然的区别,必然才是质感。这种质感不仅是负责这一点,也有包括说你认为对的很多东西,比如反思等等,当这样的质感被自我不断深化到神经末梢最平实的事情中去,就算想掩饰也很难不被人看到。你对自我的定位要求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别人对你的定位和要求,并且达到对等一致和契合。而这种带着质感的合作和交流会是匹配和默契的。

本期访谈丨骆倩彤

本期编辑丨邓逸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