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焦怡然第四届公益班校友
现就职于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
公益班这个大家庭
加入公益班是一种很奇妙的缘分,它实现了跨学科的一种交流。比如除了我本身就读专业的同学以外,通过公益班这个平台,我还认识了很多如传媒、心理、设计、国商等不同专业的其他同学,也有了更多机会去透过不同学科视角去看待问题。公益班的学习收获了很多,首先让我对整个公益行业和公益组织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说什么是公益筹款、相关利益方、项目策划、项目管理方法、模式等等这些概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大三的时候中心还提供了很多实习的机会让我们去亲身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个项目的运作究竟会出现哪些问题,哪些难点,当我遇到这些难点的时候,得益于公益班学习的已有认知,所以会比别人更快地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难忘师恩
公益班的教学模式融合了学院派和实践派两种风格。比如我们的授课老师有很多来源于高校,长期进行理论研究,也有许多来自于一线公益组织,长期耕耘经验丰富,每位老师的授课形式和方法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和强调,整个设计非常多元。比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何莉君老师,给我们讲授慈善伦理。“关于公益和慈善究竟是什么?”、“志愿服务核心是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她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个概念解释是什么?而是会提供足够多的资料让我们先去阅读和理解,之后上课的时候我们要开讨论会、辩论会,甚至面红耳赤地想要去说服对方,从而深入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非常开放的思维碰撞是我们上课惯用的方式。
考研与就业的选择
加入公益班对我学习生涯和职业规划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我的本专业是教育学,毕业之后比较多的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考研,做学术研究;二是当小学老师。我也曾去过小学实习,但总感觉不太适合自己,所以大三的时候原本是准备考研的,但很机缘巧合的就进了公益班,也由此改变了之后的道路。在公益班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和认识到一些教育基金会。从公益的视角看待教育问题,其实是从超脱于现有常规学校教育的另一个体系介入去关注教育本身。它会关注到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从宏观角度去看待教育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相应更加自主和开放,公益与教育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融合。所以,我大三的暑假就选择来到跟教育相关的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实习,那年暑假就参加了桂馨组织的科学夏令营的活动。当时还是作为一名夏令营里的辅导员,更多地是以参与者的角色去带领学生体验其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我亲身见证参与的学生都很沉浸于夏令营中科学探究的状态,很享受这七天的活动,每一位参与的志愿者都竭尽全力围绕“如何更好地完善夏令营活动设计,使孩子们更好地在其中成长”这一个目标的去共同努力,这种体验对我触动很大。
公益的感性与理性
从大三的暑假开始实习,毕业之后选择继续留在桂馨基金会,到今年的七月份,算起来我到桂馨基金会已经整整四年的时间了。志愿者服务的经历也好,实习的经历也好,虽然在公益班学习了很多公益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整体上那时对于公益的认知还是偏感性的。但到了实际工作之后,其实发现感性能得以落地需要你更快的适应工作,熟悉项目运作模式和对项目流程进行合理地设计,梳理,总结等等,要有条有理,所以会变得理性起来,让自己去更快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人。
TO:8.0的同学
非常欢迎大家加入公益班,公益是个新兴的行业。期待透过这个年轻的行业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问题,认识身边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