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第八届公益班毕业典礼在国际交流中心举行,现场颁发了第八届公益班结业证书、优秀毕业生、慈善教育奖学金等奖项,39位同学获得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方向结业证书。
基金会中心网原执行副理事长兼总裁程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理事杨晔、中央民族大学李健教授、教育学院院长王建成、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杨志伟以及第一届公益班校友郭超、第二届校友容凤声、第三届校友罗钧鹊、第六届校友吴特立等嘉宾出席了典礼。
教育学院院长王建成受校党委张治国副书记委托代表学校进行致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对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第八届公益班的39位同学顺利毕业表示祝贺,并回顾了中心办学历史。他表示,2022年,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探索慈善教育的第十年。这十年里,学校携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等社会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国高校率先开展公益慈善领域本科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个富有特色的公益人才培养模式,去年还荣获珠海市政府“首届慈善奖”。他充分肯定了中心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成果,并代表学校祝愿第八届公益班的同学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能坚守初心与使命,传递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各个领域闪闪发光。
中心理事长、基金会中心网原执行副理事长兼总裁程刚先生代表理事会在线上进行致辞。他在致辞中指出,中心创办十年,实现了在慈善教育的课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职业发展等方面零的突破。在中心成立十年之际,“慈善管理”专业还正式纳入了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他表示过去十年中心以“培养致力于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公民和领袖”为己任,把这种使命和价值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也希望同学们能接力传递到整个社会。
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理事杨晔表示,中心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紧跟时代脉搏,爱国、励志、求真和力行的公益慈善人才。对于如何应对VUCA时代,他建议每位同学要用长远的愿景去对抗易变性,要尝试理解变化,要用清晰来应对复杂性,要以灵活性去抗衡模糊性。最后,对于公益班的同学和校友们,他提出了几点希望:第一是要保持好奇心,渴望获得新体验、新知识以及别人反馈;第二是要拥有洞见,提升收集并准确理解新信息的能力;第三是要积极参与,善于运用感情和逻辑进行沟通;第四是要下定决心,面临挑战或在逆境中受挫时,依旧能为目标不懈努力。
中央民族大学李健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在线上进行致辞。他表示,各位同学从公益慈善专业毕业,不必然要成为一名全职公益人,但始终守住做人的底线,不要被来自社会的恶意所迷失,更不要试图背负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负担。今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坚守心中的那一份“善”。同时,他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不需要加进过多道德的内容,当大家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们就在那里,永远不曾远离。最后,他希望每位同学和已经毕业的校友们都能以母校为荣、以中心为荣。
致辞结束后,现场播放了第八届公益班回顾视频,其中所展现的画面记录了两年以来大家在中心所度过的点点滴滴和校园美景。视频记录了夜深人静的励耘楼中无数次热火朝天的小组讨论和引言报告,闲适周末的木铎楼中开展的思想碰撞工作坊等精彩瞬间,一幅幅一帧帧,不能忘却的画面,代表着公益班两年的时光。它带走的是时间,带不走的是共同的记忆。
随后,由中心主任杨志伟老师为获得第八届公益班辅修毕业证书的同学颁发结业证书。
校友郭超学长、容凤声学姐、罗钧鹊学长、吴特立学长代表校友会分别向全体毕业生赠送了毕业纪念品,今年纪念品除了校友纪念铜尺、校友纪念奖牌外,还赠送给每位校友“慈善教育十年纪念相框”。纪念铜尺全铜铸造,背面刻有“心中有尺,执守使命”8个字,希冀未来的校友在公益职业经理人的路上坚守使命、匡扶正义。
活动现场还颁发了本年度慈善教育奖学金,综合学生成绩绩点、课程修读完成率、出勤、实习、就业与升学等客观指标,姚懿、陈舒婷、陈丹燕、郭雨杉、叶琪、赵千儒、洪典、张雨婷、罗晓琪、李旸、曾湘艺、张云龙获一等慈善奖学金,王雨宁、李嘉丽、张小瑭、蚁心晴、邓海昌、佟欣、崔展源、张恒瑞、赵海辰、骆倩彤、张苗获二等慈善奖学金,孙榭臣、刘鑫瑶、陈斯娴、霍颖贤、李兆原、李想、岑雪萍、赖嘉俊、陈卓盈、任芳杜、黄梦琪、吕铭泽、刘泓羽、田立强、方峥获三等慈善奖学金,戴阳骋获四等慈善奖学金。
典礼上还对本年度优秀毕业生王雨宁、陈丹燕、姚懿、陈舒婷、叶琪、赵千儒、洪典、张雨婷、罗晓琪、张云龙十位同学进行了表彰。
毕业生代表、校级十佳毕业生陈丹燕代表毕业生发言,她表示:“成为公益班的一份子,是大学期间做得最对的一个选择,公益班梯度化的课程设置对我产生了由表及里的影响,刻下了公益班独有的烙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大家从公益班毕业,肩负着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同时,公益班的点点滴滴都是难以割舍的,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在迷惑彷徨时老师们的悉心指点,不会忘记困顿无助时同窗们的真切问候。在公益班这段华美的青春乐章中,融入了各位老师们无私的付出和同学们真挚的情谊。
最后,中心主任杨志伟老师代表中心进行总结致辞,他表示十年前学校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携手在珠三角开创了现代慈善教育事业,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慈善学本科人才培养,开创了现代慈善教育的先河,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教育试验。凤凰花开便是毕业告别时,以往中心都会送别一届一届的毕业生,而今年的毕业典礼很特殊,中心也要和大家一起毕业,结束这场长达十年的教育试验。他认为,十年的探索给中国慈善教育有如下的价值:第一是尝试融合教育的创新,敢于突破现有体制,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巧妙融合了东方的活力严谨与西方全人教育理念的结合推动教育的革新;第二是协同创新要素的整合,无论是师资还是校友导师,还是行业资源,这些要素汇集投入到教育中,使我们有机会去激活彼此的积极性;第三是使命与价值的传递,这是我们慈善教育乃至教育的核心,从公益班带走的是认识这个世界的态度,以及那份对人生周遭事物的热情,和拥抱未来的自信。致辞最后,他代表中心向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全体创始人、任课教师、校友、家长、校内单位以及社会各界表示感谢,感谢过去十年对慈善教育的关注、支持和推动。同时,也期待中国慈善教育的下个十年有更多的改变。
时光的河入海流,终究还是到了我们分头走的那一刻,彼此的声音和身影都可能将要消失在人海尽头...伴随着《凤凰花开的路口》温柔而细腻的歌声,毕业典礼也来到了尾声,氛围恰到好处时,寓意满满的蛋糕被缓缓推入,跳动的火苗给在场的所有人带来了惊喜和温暖。大家纷纷走到蛋糕跟前合影留念,记录着这一重要的时刻。大家手中拿着沉甸甸的证书和纪念品,肩负着继续传递公益班使命与价值的重任。同时,大家举起香甜可口的蛋糕,也举起了公益班两年回忆酿造的甜蜜。
据了解,北师大珠海分校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和北师大珠海分校三方合作建立,于2012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在中国高校率先开展公益慈善领域本科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该教育中心设在北师大珠海分校,是学校设置的独立的人才培养单位。作为学校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以“培养致力于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公民和领袖”为己任,通过跨界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公益慈善行业未来的骨干和精英。截至2022年6月,已培养八届学生共306人。
作为学校体制创新的一种尝试,面向全校学生跨专业开设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方向,形成了“原专业+慈善”跨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秉承“一师一课、专兼结合、兼职为主”的原则,形成了一支由海内外一流高校学者与业界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具有实务经验专家型教师占三分之一以上。学校与全球首家设有慈善学博士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慈善学院签署师资共享合作协议,与台湾辅仁大学合作举办台湾公益慈善访学计划,常年邀请来不同领域专家学者开设讲座或沙龙。作为全国首创本科层次公益人才培养项目,注重“跨界协同”的人才培养特色,通过开设“荷钱计划·实务工作坊”、聘请优秀校友担任“校友导师”、设立“卓越奖”“粤东格力社会服务奖”与“慈善教育奖学金”等支持学生多元发展。发起举办“中国慈善高峰论坛”、“珠海慈善发展论坛”,推动地方公益生态发展。教育改革成果“行业和院校协同培养公益慈善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荣获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项目荣获珠海市政府首届“珠海慈善奖”。
本专业方向的办学模式和学生素质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被业界和媒体誉为“公益黄埔”。学生项目荣获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项目大赛金奖、深圳南山区社会创新项目大赛金奖、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铜奖等奖项,并被立项为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有的七届毕业生中有60%左右已进入如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腾讯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等相关领域就业。多名毕业生被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曼彻斯特大学、伦敦政经学院、女王大学学院、伦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其中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100名高校占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