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最“神秘”的专业@宋庆龄公益慈善班

文章来源:       时间:2017年10月13日  点击次数:   [ 字体:  ]  

F55E


                                      

                                        (公益慈善班6.0)

  从2012年起,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合作创办的全国首个公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正式招生,并同时成立了宋庆龄慈善教育中心。来自学校14个学院,20多个不同专业的同学汇集于此,开始了他们的公益慈善之旅。

但对于我校的宋庆龄公益慈善班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励耘报的记者有幸采访到了第六届宋庆龄慈善班的负责人、老师以及同学们,希望从他们的话语中让大家了解到我校公益慈善班的特色所在。

  北师是全国第一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我校的公益慈善管理专业在全国是首创专业,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副主任杨志伟老师讲述,创办这个专业的初衷是适应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为中国公益慈善行业提供专业的人才,解决当前中国公益慈善行业透明度不高、公信力不足等问题。


  杨老师表示,正是因为我校在全国来讲是首家而且是第一次开拓这个专业,很多媒体把我校的公益慈善专业称为“公益黄埔”。

我校公益慈善专业起初采取2+2模式,并且实行40人的小班教学,在学生原专业的基础上加入慈善专业,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为了方便在证书的管理上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从2017年开始,我校的公益慈善专业采取辅修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培养周期、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宋庆龄公益慈善班在2012年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合作,迄今已培养五届学生,几乎每一年都有田园老师开设的课程。田园老师现为印第安纳大学在读博士,在公益慈善班开设“公益慈善学概论”这一门课程。每年她都需要直飞中国,在为期三周的课程结束后再返回美国。


  在印第安纳大学和北师珠合作之初,田园老师便被她的老师推荐来到北师珠授课。她说:“我想通过这门课程来教会学生关于公益慈善的基本知识以及信息检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4091E

                                     (田园老师在上课)

  班主任李素娴老师原为第二届公益慈善班的学生,当问到她当初选择公益慈善学习的初衷是什么时,她缓缓说道:“我原本出身社会工作专业,对公益慈善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和情感上的趋同感。其次,两年的大学生活不管是专业学习还是社会实践都带给我很多思考。对于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方向的选择其实是对大学生活新挑战的选择,是我想要做些不一样的事情而主动做出的求变。”


  而在毕业后,李老师留校担任班主任,从学生过渡到老师的身份,与公益继续结缘。

  以打辩论形式授课的课堂

  因课时紧,教学任务重,田园老师针对课程时间重新设计课程内容,采取了多种授课形式,其中有大组talking、小组创新案列分析报告等,特别突出的是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辩论赛。

4DA3F

                                       (课堂辩论现场)

  其班主任李素娴老师表示辩论这一形式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评判孰是孰非,而在于让学生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同学们能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求知。

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对知识探求的欲望,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对彼此之间的了解,打破"新班级"成员之间因不熟悉而带来的隔阂。


  同学们也表示辩论上课的形式非常新鲜,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课程的参与度和融入感更高了。课下他们不仅要查找资料,还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寻找他们的想法。因此,同学们对公益慈善课上的专业概念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慈善和公益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和一种从正反面分别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14E6C

                                      (公益慈善班6.0)                                           

  公益慈善班需要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学生。所谓“合适”,即加入公益慈善班的同学要有很强的使命感,除了要获得家庭的支持,也要擅长英语,最好有着丰富的学生社团经历或相应的校外社会工作经历。

  希望公益慈善班是所有想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同学们梦想的起点,载着这份梦想,将公益慈善的光辉播撒四方!


本文来自:励耘报(bnuliyunbao)